关闭→
当前位置:普法知识馆>法律科普>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当一审不认罪二审认罪能从轻吗?

当一审不认罪二审认罪能从轻吗?

普法知识馆 人气:3.12K

当一审不认罪二审认罪能从轻吗?

“认罪”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出于知错、悔改心理明示承认或默示自己已经做出某种犯罪事实的行为。“认罪态度”是认罪或者不认罪的一种语言表白。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认与不认的问题,其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俗话说:态度决定行为。其实,反过来,认定一个人的态度,往往也是通过观察他(她)的行为来予以认定的。狭义的“认罪态度”不外乎认与不认,广义的“认罪态度”还包括赔偿被害人或者被害人家属损失、积极退赃、降低犯罪危害后果的程度、节约侦查办案成本的大小等等。那么当一审不认罪二审认罪能从轻吗,下面本站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

当一审不认罪二审认罪能从轻吗

犯罪行为包括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由此可见,这里指的“犯罪行为”不包括“认罪态度”,因为“认罪态度”属于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之后的行为,不属于犯罪行为本身。那为何被告人的“认罪态度”会影响量刑呢?理由很简单,那就是 “认罪态度”虽不属“犯罪行为”的范畴,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认罪态度”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是一个“法律行为”。故而,上述《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只是法官量刑的一般原则,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如何,也将会在量刑上予以体现。也就是说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被告人的量刑,除了主要考量其犯罪行为本身,还要考量其犯罪后的认罪态度问题,把其作为一个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

传统刑法及司法实践将“认罪态度”定位于酌定量刑情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这两个条文规定对于“自愿认罪的被告人”,法院会考虑“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7条规定“对于当庭认罪自愿认罪的,根据犯罪的性质、罪行的轻重、认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依法认定自首、坦白的除外”。只要是被告人认罪的,律师一般都会引用上述三条规定来为被告人辩护。我们知道,这三个条文并不是法律。故而,在司法实践中,个别法官对此引用的随意性比较明显。

为进一步落实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2011年2月25日,我国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规定在刑法第六十七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这一规定说明“认罪态度”从此上升为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一个情节。法官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从轻处罚甚至减轻处罚变得有“法”可依,使得我国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明确为具体的法律,符合国际化趋势。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法院在给予被告人优惠处罚方面过大的自由裁量;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对于被告人自愿认罪的奖励并保障其合法权益。

这还要取决案件的本身特质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认罪态度的认同感。因为当庭认罪属于犯罪的本体行为,当厅认罪只能是在判决时考虑从轻判决的一个酌情考虑的范围。小编在这里还是提醒各位安安分分做人千万不要违法犯罪。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内容。本站有在线律师,如果您有任何的疑惑,欢迎您随时咨询。

TAG标签:#二审 #认罪 #一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