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普法知識館>法律科普>刑事辯護>刑事處罰辯護>緩刑建議書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緩刑建議書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普法知識館 人氣:2.08W

緩刑建議書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公訴方一般在法庭當庭宣讀刑事案件當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的時候,通常也會向法庭建議對犯罪嫌疑人的量刑的。其實公訴方如果認為該案件當中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被判處緩刑的話,也會根據情況向審判長遞交緩刑建議書的。相信案件中心的犯罪嫌疑人自己也特別關注緩刑建議書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一、緩刑建議書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根據現行《刑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週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週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第七十四條明確規定,對於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

這就是説,適用一般緩刑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是犯罪分子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法院認為不關押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三是罪犯不屬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

對於符合適用緩刑條件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滿十八週歲的未成年人;懷孕的婦女;已滿七十五週歲的老年人,刑法明確規定必須適用緩刑,這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人道主義精神。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二、被判處緩刑需要坐牢嗎

緩刑稱暫緩量刑,也稱為緩量刑,是指對觸犯刑律,經法定程序確認已構成犯罪、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人,先行宣告定罪,暫不執行所判處的刑罰。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罪犯進行考察,並根據罪犯在考驗期間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

緩刑考驗期限,應當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所謂判決確定之日,即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它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提出上訴、抗訴的一審判決的法定上訴、抗訴期滿的第2天;另一種是第二審人民法院判決確定之日。判決前先行羈押的日期不予折抵緩刑考驗期限。因為羈押期限能折抵刑期,而緩刑考驗卻不是刑期。

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一審宣判後,已無須再予關押。如果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前,犯罪分子仍然在押,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先作出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改為監視居住或取保候審,並通知有關的公安機關,待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再依法由公安機關將犯罪分子交其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考察。

其實他們之所以要建議法庭判處緩刑,也是因為在審核了所有的卷宗跟經過對當事人的整體考核以後,認為當前的犯罪情節是比較輕的,而且也並不會對社會再造其他的什麼重大的危害,對第一次觸犯刑法的某些人員可以適用於緩刑。

TAG標籤:#法律依據 #建議書 #緩刑 #